【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东南亚地区当中,华人数量在其中比较可观,在新加坡当中,华人数目更是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可以称之为“华人国家”,所以,在文化层面上,新加坡和中国之间有了更多认同。

另外,在外交关系上,两国情况同样比较复杂,看似两国融合程度比较高,可实际上,双方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新加坡的首相李光耀也曾经直言新加坡不会“回归中国”。

那么,在历史和文化上和中国牵扯较深的新加坡到底和中国有什么不解之缘,导致新加坡华人数量如此之多,而双方的根本不同又存在哪里呢?

新加坡和中国的历史渊源

对于马来西亚而言,新加坡一开始就相当于一个小村庄,根本不成气候,直到华人迁移至此之后才获得了发展机遇,开始逐渐扩大发展规模,但仍旧被视为马来西亚的附属。

至于这些华人移居至此,是因为不满于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再加上国内当时动荡不安,所以将其视为逃难到此也没什么问题,李光耀的祖父同样是在1863年移居到新加坡的。

可即使这些华人是因为不满祖国的封建统治才搬迁的,心里仍旧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当中国开始抗日战争后,不少当地华人都为此捐献物资,还专门来到大陆参与抗日战争。

后来,新加坡还成为了抗日战争中南洋华人的支援中心。

表面上看,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十分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新加坡不只有华人,它是一个多元的国家。

来到这里逃难的民众以华人为多,可仍旧存在欧洲、印度或者其他国家地区的民众,他们共同组成了新加坡这个多元社会,他们是新加坡的公民而不是中国公民。

虽然我国和新加坡华人同属一脉,但是他们的忠诚属于新加坡,不会偏向其他国家,这同样是对其他国家居民的负责,如果因为个人出身改变国家偏向,那么就难以保证公平的环境。

1942年的时候,新加坡被日军侵占,新加坡的华人被残忍杀害,他们和其他国家的移民携手共进,抵抗日军侵略者,并没有向中国请求什么援助。

实事求是的说,新加坡的华人坚守不退,正是因为心中对于他们组建国家的忠诚,面对侵略,他们敢于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论是来自哪里,他们现在都是新加坡人。

1959年6月,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领导人,开始让新加坡向着马来西亚靠拢,在4年后并入了马来西亚联邦,可华人的身份却让马来西亚心生猜忌。

在南洋海域中,华商是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再加上李光耀本人又颇具政治声望,所以当时马来西亚的首相冬姑,对新加坡非常忌惮,生怕李光耀那天得到中国的支持。

由于受到排挤,新加坡在1965年被迫退出了马来西亚,政坛由此发生混乱,可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依然没有借着自己的华人数量众多向中国请求援助。

并且,各个国家的移民都集结在了一起,为了新加坡的发展和崛起不断奋斗,几十年的历程,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认同。

在语言倾向中,他们衍生出了英文、马来语、泰米尔语、华语交杂的情况,宗教文化里,他们同样将西方基督教和东方儒家文化都包含在内。

这种东西方杂糅的文化,和我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泾渭分明,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将新加坡华人视作我国民众,他们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新加坡的艰难处境

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世界经济排行前列的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和具备的政治思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就算当初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同样是受制他人。

更别说新加坡还曾经被外敌入侵,而当时的中国国内同样处于动荡时期,无暇关注其他地方,所以,新加坡为了自保,当然要找到自己的靠山。

从结果来看,李光耀的选择十分正确,将西方世界当做救命稻草,让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得到了保障。不幸的是,被迫退出马来西亚联邦让新加坡再度陷入困境。

当时的李光耀知道,单单靠自己根本无法消弭掉退出马来西亚联邦的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西方世界提供更多的帮助,只有在经济上有了一定进展,才能有资本去提升国力。

1965年左右,谁更能促进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几乎不需要过多思考,新加坡选择投身西方也是为了自身民众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些,而且,新加坡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反华活动。

李光耀在少年期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偏向于西方是无可厚非的,能够不忘记自己的血脉,没有跟随西方世界的反华政策,已经足够了。

选择靠向西方的战略让新加坡从困境中走了出来,还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可就算如此,在军事领域上,新加坡仍旧属于弱国,作为弱国,如何站队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军费支出较少,可却运送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物资。这种情况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要想守住这些财富,必然要将自己从国际形势中摘出来。

在马来西亚的周边地区不乏大国竞争,要想避免潜在风险,自然就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太过偏向,李光耀明显对此非常了解,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平衡局势。

对于李光耀来说,保护新加坡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新加坡不会过分亲近某个国家造成其竞争对手的误解,也不会过分敌视某个国家挑拨冲突。

新加坡秉持的外交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速度保持尊敬,又因为国际站位维持恰当的距离,这种外交智慧令人赞叹。

李光耀曾言:“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的国家,我们不是谁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其他支援,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这些因素,组合成了如今的新加坡。

新加坡对待中国的亲近和距离感都有迹可循,又恰到好处,符合两国发展的战略要求,而且体现了新加坡独有的外交智慧。

新加坡的思想主张

1968年,苏联和新加坡建交,可两国建交之后却没什么交流,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大多数都是鱼类产品,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再加上苏联对新加坡的看法出现误解。

在1977年,苏联表示新加坡是中国代理在统治。这样的发言一度让很多国家产生猜疑,为了证明自身的独立性,李光耀曾直言新加坡有必要将和中国建交的时间拖晚一些。

事实的确如此,新加坡在1978年访问中国之后,没有立刻和我国进行交流,直到1990年才作为亚洲国家中最晚和中国建交的一批国家正式和中国展开合作。

之后,李光耀开始在国内寻求国家认同,不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而是对于新加坡的认同,他认为这种认同感能够帮助新加坡度过任何困难。

对于新加坡的老一辈人来说,落叶归根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选项,对于他们来说,故乡情是一个躲不过去的门槛,多数商人也有在外赚钱衣锦还乡的倾向。可李光耀本人却没有这个想法。

他声称打感情牌的手段不值得称赞,对比缅北那些以“我是中国人,不会骗你”的话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的人来说,李光耀很明显更加坦诚。

不过,李光耀虽然说出了不会回归中国的话,但是却不会影响两国合作交流的道路,在我国内部稳定下来之后,李光耀还作为促进台岛和大陆关系转变的催化剂存在。

多年来,李光耀一直致力于两岸的统一进程,比如帮助汪辜会谈正常举行,或者是传递两岸的见面会谈消息等等。在国际社会上,李光耀更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两岸统一立场上。

在李光耀一生的历程中,都没有对所谓的“台岛独立人士”露出过什么好脸色,和我国中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葬礼上,官方对其评价“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时至今日,新加坡中大部分民众仍属于华人,可是他们的价值观乃至思维,都已经融入到了新加坡的思想文化当中,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和中国已经截然不同。

中新两国虽然渊源颇深,但是却同样有了更多隔阂,文化、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两国想要融合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中新两国只要能够保证友好的外交关系,不会出现什么冲突对立,维持好现在的合作交流情况,就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合作和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加坡华人:血脉相连,但不等于亲中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827911241_6cf3b649001011ne3.html

【2】.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ASRRT90523IM7R.html

【3】.李光耀:我对我的祖籍没有浪漫想法,新加坡不会“回归祖国”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38813207130276367/

内容分享:
【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Top